最新动态:在国家“双减”政策指导下,BOB全面转型素质教育。升级增加“英语演讲力”,特色汉语课程名著导读,AI智能体编程及围棋、美术、硬笔书法、综合运动等其他素质课程。
|
如何看待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 浅析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职责缺失发表时间:2009-12-22 17:36 摘要: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涉及方方面面,但高校在此问题上负有不可推卸的第一责任,本文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分折高校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职责缺失,并试图探讨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出路和方向。 关键词:高校 教育经济学 大学生就业 职责缺失 一、引言 630余万即将毕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的大学生,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空前严峻。然而下面几个接近自相矛盾的现象却发人深省。 现象一:根据新华网“2009大学生就业形势调查问卷” [1],91.05%的被访者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在回答同一份问卷的另一个问题“您欲选择什么样的单位就业?”,21.16%选择国有企业,19.93%选择政府部门,两项相加为41%; 16.33%选择外资企业, 12.84%选择合资企业,两项相加为29%;选择民营企业的有14.92%; 选择自主创业的有7.35%,;选择其它的有4.46%[2]。从这组数字来看,大学生择业更偏向于“铁饭碗”的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其次是“财大气粗”的外资和合资企业,而为国家贡献了68%以上GDP,提供了70%以上的社会就业机会的民营企业只占了14.92%, 成为大学生择业的次次优,或者更直截了当地说,无奈的选择。 现象二:一方面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囤积了大量的待就业大学生,而另一方面,在二、三级城市,特别是小型民营企业,大学生却是“一将难求”,在边远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更是凤毛麟角。 现象三:在一些高校,大学生就业出现学历与签约率“倒挂”现象。部分专业的研究生签约率比不上本科生,本科生比不上专科生。一些专科院校设置的专业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签约率反而较高,如上海医疗器械高专的就业形势较好,学校举办的招聘会一次性提供岗位数超过了毕业生人数。[3] 匪夷所思的是,象汕头第一技工学校这样的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坚持学生到对口专业的企业实习,毕业生年年供不应求,早早就被企业定走。 现象四: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共识的时候,在不久前教育部召开的201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作典型发言的3所高校报告的数字是:中南大学2009年就业率为94.49%,湖北襄樊学院就业率超过了93%,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提供的数字为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4] 大学生就业形势看似一片大好。 透析现象一和现象二,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的就业难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经济学中的“自愿失业”。我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应向各行各业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者,而不是束之高阁的“天之娇子”。透析现象三,我们不禁要问,作为就业市场的供方,高校为何仍我行我素,不能弯下腰向如上海医疗器械高专,甚至如汕头一技中专这些院校学习,以就业市场的需方—用人单位的需求来办学?透析现象四,我们隐约感到,高校就象政府的一个部门,也抓数字汇报,而不象是收了家长学费理应向这些“上帝”负责的一个经济实体。 二、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分折的再分析 如何看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综观政府相关报告、媒体报道和学者文献,归纳起来有“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说、“经济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说、“多方责任”说,即从政府、高校、学生本身、家长甚至企业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都有责任。 “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这种说法表面上看有其现实的一面,从2003年扩招之后第一批毕业生算起,每年大学毕业生以几十万之数递增(见下图)。 “僧多粥少”,每年的大学毕业生都有相当一部分未能就业,逐年累积下来,使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显得越来越严峻。然而,高校扩招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构成因果关系,理由很简单,无论是从眼下还是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对有知识、有文化、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的需求不断增加,而大学毕业生属于这个人群。如果高校不扩招,因不扩招而没上大学的这部分人仍然需要就业,而且就业机会反而会更少。回顾这几年扩招的历史,每年的扩招都有效地延缓了当年的就业压力。大学生就业难更多的是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不仅如此,高校扩招的政策不应因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而有所改变,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扩招,我国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也才达到23%,而中等收入国家大学生的毛入学率一般都在40%以上,发达国家至少在60%以上。[5] 高校扩招是提升我国劳动力市场整体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教育消费的高端市场,而高校扩招本身,从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到服务配套再到师资队伍的扩容,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经济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说法也只是就事论事,并未触及问题的关键。经济危机岂止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经济衰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这是每一次经济危机的情形。只要是市场经济,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发生就不可避免。经济危机会影响大学生就业,但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原因不在经济危机。此次经济危机过后,国家的产业结构必将得到很大力度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将会不断加速。相比之下,在农民工就业市场、技工就业市场和大学生就业市场[6],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在经济复苏时会更快得到解决。 “多方责任”说认为,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上,各级政府没能真正把职能转换为“服务型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限制太多,无法拓宽就业渠道。[7] 高校的责任是在学生管理、教学质量、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出现了很多令人担忧的问题。[8] 学生本身的责任在于社会责任心偏低,就业期望值过高,普遍追求“三大三高”—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9] 家长的责任更多的是对孩子过分溺爱,宁可不计回报的贴钱让孩子在大城市呆着等业,也不愿让孩子艰苦奋斗,从最适合的工作做起。企业的责任在于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少数垄断企业难于敞开购怀容纳社会就业,而部分非公企业劳动保护制度不健全。[10] “多方责任”说对各方责任的分析精辟中肯,但按中国的政治逻辑,谁都有责任就谁都没责任,各司其职尚不容易,综合治理更是难上加难。要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必须在诸多责任人中间找出谁是第一责任人。政府职能的转变,非公企业地位的改变都将假以时日,这是中国的政治现状和经济环境,应指导大学生积极面对和从容适应,无需怨天尤人。社会责任心偏低、就业期望值过高说明大学生还需加强思想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这方面的课程。家长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望子成龙,要求更高的回报也是情理之中,要加强沟通和蔬导。企业作为用人单位不可能不计成本,精挑细选,宁缺勿滥实属合情合理,大学生要知已知彼,既要懂得自身的长短也要懂得企业的经营之道。一个大学生短则三年长则五载在大学里头接受教育,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通过高校这个渠道加以实现。高校应革新教育思想,在学生管理、教学质量、办学条件、课程设置等等方面花足功夫,担当起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第一责任。 三、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责职缺失 为什么高校应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担当第一责任人呢?从引言的现象透析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原因分析的再分析,我们始终感觉如隔靴挠痒;面对高校在办学思想、课程设置、行政定位等等方面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上的种种联系,始终感觉如鲠在喉。我们不得不求助于教育经济学的理论。 首先要突破一个理论的难点,就是人才和劳动力是不是商品的问题。“承认人才和劳动力是商品,才能以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为纽带,教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接轨”。[11]那么,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高校也就是制造人才和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特殊工厂。从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来看,我们便发现高校这个特殊工厂只做了一个工厂应该做的一半的事情,只管生产,不管销售。“高校作好毕业生就业工作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这就如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工厂不可能也不应该只管生产不管销售一样。”[12] 造成高校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职责缺失主要原因有:(1)高校无法彻底摆脱传统计划经济下毕业生由政府统一安排的“管进不管出”的办学模式,;(2)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而高校的办学定位的转变滞后或不愿意随之改变;(3)高校课程和专业设置脱离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企业的实际需要;(4)公立大学的政府编制与追求办学效益和内部效率之间的矛盾;(5)高考制度无形中帮助高校在教育供给和需求上稳坐卖方市场的交椅;(6)虽然高等教育的投资大部分由政府支出,但学生家庭的直接投资也历历可数,高校缺乏对教育投资者—家长负责的服务意识。 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职责缺失的具体表现在:(1)没有建立一整套贯穿大学整个过程,从就业价值观教育、就业心理辅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系统;(2)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更多的是被当做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指导中心配备的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或专门训练,难以发挥实际的作用;(3)与企业的联系只停留在应聘与招聘这个环节,没有建立长期的校企互动机制;(4)鼓励毕业生创业,但并未设立创业指导课程,包括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条件筹划、创业风险评估;(5)没有建立毕业生校友会组织和长期联络机制,形成求职、就业、从业到创业的社会关系网。 高校在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的职责缺失不仅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从长期上来看,必定还会造成如下后果:(1)毕业生一方面在学科理论知识上的过度教育,而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上的教育不足,迫使企业对毕业生要进行重新“返工”培训或毕业生自己重新“回炉”接受就业技能培训,造成教育资源的重复浪费;(2)越来越多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将放弃高考,其中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高中生因而失去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有悖国家教育公平的原则,有碍国家提高大学入学率的进程; (3)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激烈竞争,来自经济基础夯实的家庭的高中生极有可能付出高额的学费出国留学,这部分市场份额拱手让给了国外高校;(4)高校将失去其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功能,“对社会来说,我们培养的人才如不能就业,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不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13] 四、高校履行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职责的出路和方向探讨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推动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 [14] 这是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必将催生高等教育新一轮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已刻不容缓。从宏观层面上看改革,综观国际教育发展的大趋势,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多元化和自主办学的做法值得借鉴。 在教育市场化方面,英美等国已悄然走在我们的前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就认为教育服务必须模仿市场,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到首位。[15] 20世纪90年代以后,让市场运作机制介入教育事业管理的理念逐渐在美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发挥起重要的指导作用。美国政府确信,通过对教育领域引入市场机制,便可有效改变美国公立教育长期以来体制僵化、质量低下的状况,并逐步增加其弹性和可选择性。[16] 在高等教育多元化方面,澳大利亚拥有一系列为不同社区和各种要求服务的院校,在整个高教系统内部以及各个大学及其他教育机构、工业、商业和社区间的相互合作,锻造出独特的办学特色,从而达到一个更多样化的高教系统。1988年欧共体在法国召开了“大学生—大学—企业” 研讨会,制定了“大学与工业联合培养技术人才计划。[17] 在自主办学方面,日本的国立大学法人化使国立大学从国家行政组织中脱离出来,赋予国立在学在运营与管理上具有高度的自主、自律性权利并强化其自身面向社会服务的责任,营造大学间相互竞争的环境,形成个性化的大学。[18] 从微观层面上看改革,“对就业状况不佳的专业,要切实采取有力措施予以调整。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就业状况与办学评估、经费投入、领导班子考核等适度挂钩的制度。” [19] “其实教育也是一种产品,学生要能够为社会使用,教育和任何商品的生产一样,要‘以销定产’。” [20] 面对家长学生,高校是教育产品的出售者;面对用人单位,高校是人才和劳动力商品的供应商。高校通过收取学费来出售教育产品,经由政府向用人单位征税而获得拨款来提供人才和劳动力商品。因此,高校要学会把家长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思维方式,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去向就象工厂关注每一件产品一样,把不合率控制在万分之几。 五、结语 指出高校在大学生就业问题上的职责缺失并不是否定高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呼唤高校改革并不是要教授们象售货员一样去兜售产品。当高校的研究生们开口闭口称呼他们的导师为“老板”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商品经济正在进入高校,市场化也不是洪水猛兽。我们要象牙塔,也要制造人才的大工厂;要诺奖得主,也要合格的公民。当高校能创新改革,以人为本,完成帮助每一个大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和实现自我的任务时,高校也就圆满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必定会稳步上升。 引用文献: [1] http://202.123.110.196/govvote/vote/temp/surveyresult/vote1447_result.htm [2] 同[1] [3] 大学生就业出现学历与签约率倒挂 [EB/OL]. http://club.yule.sohu.com/r-zz0162-66304-0-0-900.html [4] 李斌.救急思维无法解决大学生求职难 应多点忧患意识 [EB/OL]. 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09-11/28/content_12552942.htm 2009-11-28 [5] [6] 对话中国社科院 怎样看待大学生就业难 [EB/OL]. http://edu.people.com.cn/GB/8640981.html [7] [8] 王维平.大学生就业难,谁之责 [EB/OL].http://www.cnki.net 2009-01 [9] 朱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EB/OL].http://www.cnki.net 2009-05 [10] 同[7] [11] 靳希斌.教育经济学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49. [12] [13] 袁贵仁.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EB/OL]. http://www.cnki.net 2003-01-16 [14] 袁贵仁:明年应届大学毕业生达630万 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中国青年报 [EB/OL].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911/21/t20091121_20473434.shtml [15] 朱旭东.新比较教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38 [16] 朱旭东.新比较教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74-375 [17] 朱旭东.新比较教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6,99-100 [18] 朱旭东.新比较教育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21-222 [19] 同[14] [20] 于丹演讲称:否定应试教育 教育就没法过.郑州日报 [EB/OL]. http://edu.QQ.com |